红军大学(兴国网)

‌朱云川谈儒家态度:文武孔荀言犹可,孟韩朱王实秕糠

时间:2025-04-06 22:02点击:8

  ‌朱云川谈儒家态度:文武孔荀言犹可,孟韩朱王实秕糠

  今日推荐:

  圣人道德与儒家“仁”之思辨

  朱云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指什么

  

  作者:朱云川

  古往今来,自古圣贤皆寂寞,高处不胜寒。一种传统文化拥趸多名气大,不等于质量好境界高。

  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于礼”、“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一生未闻道,不明道德。

  孟子讲:“仁义而已”。“仁义礼智,人性四端”、“治国不难,在不得罪于巨室”。孟子心中没有道德的位置,算不算不要道德?

  唐朝韩愈讲过:“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包括韩愈、朱熹在内的唐宋新儒家,他们所讲的道德,只是仁义冒充道德,属于伦理道德、伪道德,并不是自然道德、真道德。

  王阳明讲致良知,知行合一,大都是行而无果,抄袭禅师语录,不是空谈道德,又是什么呢?

  朱云川老师指出,对于儒家文化的正确态度:文武孔荀言犹可,孟韩朱王实秕糠。

  根据上述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

  

  挺儒立场:

  《对传统儒家思想相关观点的再审视》

  

  一、传统文化名气与质量的关系

  

  古往今来,有这样一种现象,一种传统文化可能拥有众多的拥趸,名气极大,但这并不等同于它的质量就好、境界就高。就如同在当今社会,一些流行文化可能一时风头无两,然而细细探究,却发现其内涵浅薄。

  在传统文化的范畴内,儒家文化无疑是名气极大的,它贯穿了中国历史的长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名气之下,其真实的内涵和境界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对孔子思想的质疑

  

  孔子,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诸多著名的理念,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于礼”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

  然而,按照朱老师的观点来看,孔子一生都未闻道,被认为是不明道德。这一观点无疑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颠覆性解读。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致力于恢复周礼,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他所倡导的“德”“仁”等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本就是对伦理的一种积极探索。虽然与道家定义的“道德”存在差异,但不能简单地判定为“不明道德”。

  

  三、孟子思想与道德的关系

  

  孟子主张“仁义而已”,提出“仁义礼智,人性四端”。朱老师认为孟子心中没有道德的位置,这是否就意味着孟子“不要道德”呢?

  当然,孟子说“治国不难,在不得罪于巨室。”治国与大家族同流合污,也是醉人说大话,不可较真!

  孟子的“仁义”思想实际上是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人性本善,通过对人性四端的阐述,鼓励人们发扬善性,践行仁义。

  问题在于,朱老师说的“有道德真仁义,无道德做仁义”,似乎也有道理,并无二话可说。

  这种仁义思想在构建社会道德观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对道德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将其解读为“不要道德”是过于片面的。

  

  四、唐宋新儒家的道德观争议

  

  唐朝韩愈提出“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包括韩愈、朱熹在内的唐宋新儒家,被指他们所讲的道德只是仁义冒充道德,属于伦理道德、伪道德,而非自然道德、真道德。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对唐宋新儒家思想的一种挑战。

  唐宋时期,儒家思想面临着佛、道等思想的冲击,韩愈、朱熹等学者积极复兴儒学,他们对仁义道德的阐释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他们试图重新构建儒家的道德体系,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将其归结为“伪道德”是缺乏全面考量的。

  

  五、王阳明思想的争议解读

  

  王阳明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然而,朱老师认为他大都是行而无果,抄袭禅师语录,是在空谈道德。无论其语录还是实践,都与真道德相差甚远。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个体内心的道德自觉,知行合一则是要求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他的学说在明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

  虽然他的思想可能受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一定启发,但这并不等同于抄袭。而且,王阳明本人在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实践,也证明了他的思想并非空谈。

  

  六、总结

  

  我们在看待传统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观点时,不能轻易被一些片面的解读所左右。每一位儒家学者的思想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全面、深入的态度去研究和理解儒家思想,挖掘其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也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

  

  本文围绕对传统儒家思想相关观点的争议展开论述。从传统文化名气与质量的关系入手,分别对孔子、孟子、唐宋新儒家(韩愈、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在道德层面的争议进行分析,最后强调应以客观全面深入的态度对待儒家思想,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批儒立场:

  《儒家思想之批判:拨开盛名的迷雾》

  

  一、盛名之下的儒家:需重新审视的传统巨头

  

  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上,一直占据着极为显赫的地位。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长久以来投下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我们从批判的角度深入剖析时,会发现儒家思想存在诸多值得质疑之处。

  

  二、孔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孔子,被尊为儒家的至圣先师,他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于礼”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证明孔子是向往道德的。

  但孔子穷其一生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这是否暗示着他所谓的“道”只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他一生未真正“闻道”,或许正表明他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体系在现实中缺乏根基。

  孔子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更多地是基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这种道德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普通民众在这种道德框架下往往被束缚,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例如,在封建礼教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被极端化,臣子对君主、子女对父母只能绝对服从,这压抑了人性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三、孟子:仁义背后的道德缺失

  

  孟子高谈“仁义而已”,提出“仁义礼智,人性四端”。然而,这看似完美的仁义理论,却可能隐藏着道德的缺失。

  孟子将仁义作为核心,却忽略了道德的多元性。他所构建的道德体系,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伦理道德。

  在孟子的思想中,道德似乎被简化为符合封建统治秩序的行为准则,而真正关乎人性、自然和宇宙的道德内涵被淡化。

  例如,他强调的“舍生取义”,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被利用为愚忠愚孝的工具,让人们为了所谓的“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却不问这个“义”是否符合真正的道德公正。

  

  四、唐宋新儒家:仁义冒充道德的伪善

  

  唐宋新儒家,以韩愈、朱熹为代表,提出“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他们所宣扬的道德,不过是用仁义来冒充,实则是伦理道德、伪道德,并非自然道德、真道德。

  韩愈试图通过复兴儒学来对抗佛道的冲击,但他的道德观更多地是在儒家传统观念的框架内进行修补,缺乏对道德人性本质的深入探究。

  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阐释,虽然构建了庞大的理学体系,但这个体系中的道德观念依然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

  他们强调的仁义道德,往往成为了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思想工具。

  例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正常欲望视为罪恶,这种违背人性的道德要求,实际上是一种伪善的表现,压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空谈假象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理念,乍一听似乎充满智慧。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大都是行而无果,甚至有抄袭禅师语录的嫌疑,本质上是在空谈道德。

  王阳明的学说在实践中往往难以落地生根。他的“致良知”更多地是在个体内心的自我修养层面打转,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他所谓的知行合一,在实际社会变革中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明朝面临诸多社会矛盾和危机时,王阳明的学说未能像他所宣称的那样,通过知行合一去改善社会状况,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反而成为了一种士大夫阶层自我陶醉的精神鸦片。

  

  六、总结:儒家思想批判的必要性

  

  从以上对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批判来看,儒家文化虽然名气极大,但在现代社会的视角下,确实存在诸多弊端。

  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和传统地位就盲目尊崇。批判儒家思想,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当今追求平等、自由、人性解放的时代,我们需要突破儒家思想的局限,构建更加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思想体系。

  

  总结:

  

  本文站在批儒的角度,对儒家四圣——孔子、孟子、唐宋新儒家(韩愈、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分别进行批判。

  指出孔子的道德体系缺乏现实根基且维护封建统治,孟子的仁义理论存在道德缺失,唐宋新儒家的道德是伪道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空谈。最后强调批判儒家思想对构建现代价值观体系的必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种基于特定立场的探讨,儒家倡导的“仁义”思想在历史上也有积极意义,应辩证看待。有道德真仁义,无道德假仁义,如此而已!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