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兴国网)

朱云川:新时代如何坚持守正创新

时间:2025-04-07 11:18点击:15

‌  ‌朱云川:新时代如何坚持守正创新

  今日推荐:

  反对崇洋媚外——中华文明中的好东西与坏东西

  

  有人对朱云川说:

  虽然您的共同主义哲学思想与当今中央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但与传统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官学的崇洋媚外和民间的崇儒复古等为代表的传统观念是不一致的。您身处社会低层,所面对的是庸劣塞道,困难可想而知,被承认的机会几乎为零,您能怎么办,又该怎么改进呢?!

  朱老师答: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同志的“ 6.2 讲话”指出: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3年6月2日。简称“ 6.2讲话”)

  2024年11月30日,《求是》杂志 2024年第 23期,以《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全面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有关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重要论述。巧合的是,这一天朱老师 55岁的生日。

  综上所述,朱云川老师的哲学思想的确与中央文化精神高度一致,长期得不到社会承认也是事实,现实困难如山。朱云川老师选择放弃、妥协或转向,还是坚持到底战而胜之,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确态度有了,关键是科学方法,怎么才能做到呢?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主要有三个办法:

  其一,面对传统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失误,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创新就是在《共产党宣言》基础上,实现理论上的大突破。

  具体讲:

  集中以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四篇经典文章为依据,不忘初心,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结合,精耕细作,实现学术创新。

  这四篇经典文章包括: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及其七篇序言。

  实现四个回归:从无产阶级回归活人本体,从传统教科书回归经典原著,从社会主义回归共产主义,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回归现实运动。

  其二,面对当今官学的崇洋媚外迷信西方,守正就是坚持中国的道德哲学,创新就是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为突破口,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具体讲:

  以康德、黑格尔、尼采的言论为依据,揭示老子《道德经》对西方哲学家的根本性影响,证明四个结论:

  西方哲学史始于斯宾诺莎,古希腊哲学只是中国明朝思想伪史,西方文明只是中华文明中的坏东西,西方人信仰的上帝在中国道德哲学。

  其三,面对民间的儒家文化中庸统治,守正就是坚持立天定人,道德领导仁义,创新就是扬道墨弃儒法,拯救中国人的圣贤精神,实现人类思想大解放。

  具体讲:

  以老学三原则“以老解老,道法自然,易知易行”,实现老子《道德经》的万说归一,以《老子正本》完成黄老道学统一。

  以老子+马克思为学术创新空间,以《文明自信》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形成《老马识途》四门核心课程为依据的人民新教材体系。

  以《文明自信》和天爵榜原理为评审依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优劣性作出公正评价,完成去伪存真,扶正祛邪,扬善抑恶的新文化建设。

  总之,建立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不是不同思想盲人摸象的社会实践问题,而是理论不彻底引发思想混乱的文化危机问题。

  朱云川

  2025年4月7日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