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兴国网)

‌西游记批儒家八股文:那一条又臭又长的红鳞大蟒

时间:2025-04-06 22:07点击:8

  ‌西游记批儒家八股文:那一条又臭又长的红鳞大蟒

  今日推荐:

  朱云川: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文化危机

  圣人道德与儒家“仁”之思辨

  

  作者:朱云川

  

  有人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宛如一颗璀璨却又复杂的明珠,长久以来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名气盛大,仿若一座巍峨的高山横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之上。

  ——您如果真有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对儒家说三道四,自相矛盾 ,自己打自己的脸。

  

  朱老师答:

  孔子不明道德,孟子不要道德,朱熹仁义冒充道德,王阳明空谈道德,孔学名高实秕糠。党同而伐异,不学而有术,这样的犬儒文化很多,不要也罢!

  至于儒家那大名鼎鼎、又臭又长的八股文章,《西游记》第六十七回,这样写道:

  那怪物撺过山去,现了本象,乃是一条红鳞大蟒。你看他——

  眼射晓星,鼻喷朝雾。密密牙排钢剑,弯弯爪曲金钩。头戴一条肉角,好便似千千块玛瑙攒成;身披一派红鳞,却就如万万片胭脂砌就。盘地只疑为锦被,飞空错认作虹霓。歇卧处有腥气冲天,行动时有赤云罩体。大不大,两边人不见东西;长不长,一座山跨占南北。

  ——这样的八股文章,影响力(误人子弟)也好,高山(庸劣塞道)也罢,没有最好!

  

  《从〈西游记〉看儒家八股文:臃肿与腐朽的象征》

  

  一、儒家八股文:文化中的臃肿存在

  

  儒家八股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大名鼎鼎,然而,其就像一个臃肿的怪物,又臭又长。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起承转合皆有定式,内容也局限于对儒家经典的刻板解读。这种僵化的形式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文人的思想。

  就像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学子们为了迎合八股文的要求,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雕琢这种固定格式的文章上。他们不是在自由地表达思想,而是在八股文的框架内进行机械的拼凑。这使得文章往往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只是一些华丽辞藻和经典语句的堆砌,就如同一个外表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躯壳。

  

  二、《西游记》中的红鳞大蟒:八股文的隐喻写照

  

  《西游记》第六十七回中的红鳞大蟒,恰似儒家八股文的生动隐喻。看那红鳞大蟒,“眼射晓星,鼻喷朝雾。密密牙排钢剑,弯弯爪曲金钩。头戴一条肉角,好便似千千块玛瑙攒成;身披一派红鳞,却就如万万片胭脂砌就。”这看似华丽的描写,就如同八股文那精致的格式和表面上华丽的辞藻。

  然而,“盘地只疑为锦被,飞空错认作虹霓。歇卧处有腥气冲天,行动时有赤云罩体。”这表明红鳞大蟒虽然外表具有迷惑性,但内在却散发着令人厌恶的气息。

  八股文也是如此,表面上它是儒家文化的正统体现,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实际上,它禁锢了思想,使文化的发展陷入一种僵化的状态,就像那红鳞大蟒散发的腥气一样,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腐朽的气息。

  “大不大,两边人不见东西;长不长,一座山跨占南北。”红鳞大蟒庞大的身躯阻碍了人们的视线,象征着八股文在文化领域占据着巨大的空间,阻挡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探索。它的存在使得文化的发展变得迟缓,如同在它庞大的身躯下,人们难以看到周围的新事物。

  

  三、八股文的危害:禁锢思想与阻碍文化发展

  

  儒家八股文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严重禁锢了文人的思想。在八股文的要求下,文人只能按照既定的模式去思考和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使得思想的创新成为奢望,文化的发展失去了活力。

  其次,八股文阻碍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它以一种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使得其他形式的文化创作难以得到重视和发展。就像在八股文盛行的时代,许多富有创意和独特思想的文学作品可能因为不符合八股文的标准而被忽视。

  

  四、反思与展望:摆脱八股文的阴影

  

  如今,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八股文盛行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忘记它所带来的教训。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教育中,我们要坚决避免类似八股文这种僵化形式的出现。

  在教育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创新表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文化创作领域,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让各种形式和风格的作品都能得到展示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八股文的阴影,让文化在创新和多元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总结:

  

  本文以《西游记》中的红鳞大蟒为切入点,将其与儒家八股文相类比。阐述了八股文形式僵化、禁锢思想、阻碍文化多元发展等危害,强调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现代教育和文化创作中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以推动文化健康发展。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