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0 22:58点击:9
为《两刊一新》复刊鼓与呼
作者:朱云川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学会利用好公众号和Ai 助手,我们的共产主义人民文化事业就会腾飞!
《为〈两刊一新〉复刊鼓与呼》
亲爱的同胞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两刊一新》即将复刊!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的大事,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化的星空中再次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两刊一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内涵。
回顾往昔,早在2013年3月,由人民哲学家、当代圣贤朱云川老师与重庆共产主义志愿者同志共同创办的《共产主义月刊》和《国家文化月刊》这两份免费公益电子月刊,就如同两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了文化的土壤之中。
它们持续发行了60期,历经5年的漫长岁月,在红友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怎样的坚持与执着啊!这两份月刊就像两座灯塔,在思想的海洋里为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2023年1月,这两份刊物复刊后,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增为《两刊一新》,包含了《共产主义月刊》、《新国学月刊》、《红色新青年》。这一转变,无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它们又持续发行了15期,在民哲界掀起了一阵思想的热潮,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期间,它们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同时免费公开发布的形式,总共发行了75期。这75期刊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纸张和文字的集合,更是无数思想火花的凝聚,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见证。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两刊一新》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文化先行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般启发着人民,这是它不可磨灭的功绩。
然而,编辑人才的缺乏,使得刊物在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版式固定的问题,虽然适合传统阅读方式,但在这个追求多元和创新的时代,略显滞后。而且,对于读者来说,打印成本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刊物的传播范围。
但是,同胞们,我们要看到希望,看到进步!
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两刊一新》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变革。经过一年多的休刊,朱云川老师做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决定——利用Ai助手和公众号已发精品文章,重编《两刊一新》月刊。这一举措,就像是给这棵文化大树注入了新的活力源泉。
即将于2025年5月5日正式复刊的《两刊一新》,有着全新的发行模式。通过《天爵榜》或其他公众号方式,三个网刊每月单独发行。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之举。
每月5日的道德哲学专栏,聚焦于圣贤道德和中西哲学比较,对应着《新国学月刊》的内容。这一专栏就像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将为我们打开国学与哲学的宝库,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碰撞中汲取营养。
每月15日的共产主义专栏,涵盖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共产主义,与《共产主义月刊》的内容相呼应。这一专栏犹如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在共产主义思想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每月25日的人民教育专栏,关注学术问道和教育改革,这与《红色新青年》的内容紧密相连。这个专栏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教育与青年的成长,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种专号专用、精品文章转载的方式,不仅能够保证刊物内容的高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而天爵榜公众号从2025年5月1日起,在承担《两刊一新》月刊发布期间,每月仅发布三次,这一调整体现了一种专注与专业的态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两刊一新》的推广和传播上。
同胞们,《两刊一新》的复刊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一份坚守文化品质、传播正能量的刊物。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思想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重要平台。它将再次启发我们的人民,激发我们的民族智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让我们为《两刊一新》的复刊鼓掌欢呼吧!让我们积极关注它、支持它,让这份刊物在新的征程上越走越远,成为我们中国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面鲜艳旗帜!
总结:
本演讲稿阐述了《两刊一新》的创办、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挑战,重点介绍了复刊后的创新发行模式和各专栏内容,强调其复刊对中国文化自信、思想探索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呼吁大家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