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兴国网)

‌朱云川著《知识分子的出路》书评

时间:2025-11-27 12:04点击:3

‌朱云川著《知识分子的出路》书评

作者:朱云川


内容提要


《知识分子的出路》由朱云川所著,是一部与知识分子命运攸关、极具深度与广度的思想著作。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明道德”,从文化、哲学角度出发,探讨共同主义哲学、人民文化、人民共同制等内容,介绍昆仑学派与人民哲学,还对中国古代思想流派进行剖析。中篇“新马说”聚焦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其现状、来源,展望共产主义制度,提出守正创新思路。下篇“教育类”关注教育界与学术圈,为人民哲学正名,批判学术怪象,警惕思想殖民,强调中华文明复兴。


附录包含重要讲座目录与文献摘要。该书融合哲学、文化、政治等多领域知识,为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指明方向,启发读者思考社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


01  荐读《知识分子的出路》:一场思想的盛宴与启迪


亲爱的学术界同仁、出版社朋友以及广大读者们:


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思想观念多元碰撞的时代,我们都在不断探寻着知识的边界、思想的深度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朱云川所著的《知识分子的出路》,无疑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反复品味的佳作,它如同一座灯塔,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多元视角,深度剖析社会文化


这本书以独特而多元的视角,对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进行了深度剖析。从文化哲学领域出发,作者提出了“共同主义哲学”等新颖概念,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在解读《老子正本》《道德经》时,展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诠释,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新生命力。同时,对人民文化、人民哲学的探讨,使我们更加关注文化的大众性和人民性,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聚焦现实,反思学术与社会问题


书中毫不避讳地聚焦现实问题,对学术界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教育界与学术圈部分,作者指出大学教授的“七怪”现象,批判了学术圈的不良风气,如功利化、抄袭造假等,促使我们反思学术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责任。在社会层面,对思想殖民的警惕和文化斗争的呼吁,让我们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大胆创新,展望社会制度变革


《知识分子的出路》在社会制度探索方面展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在共产主义制度展望章节,作者提出了干群轮岗制等设想,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为我们思考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并非停留在传统层面,而是对其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发展,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和发展方向。这种创新思维有助于激发我们对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入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启发思考,激发文化自信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也鼓励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无论是学术界的同仁,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亲爱的朋友们,《知识分子的出路》是一本充满思想火花和社会责任感的书籍。它不仅适合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也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希望大家能够翻开这本书,走进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诚挚推荐大家阅读《知识分子的出路》!


02  《知识分子的出路》对知识分子的出路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


《知识分子的出路》围绕知识分子出路给出了多元建议,涉及文化、哲学、社会制度等多个维度,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文化与哲学层面


● 弘扬人民文化:作者强调文化先行,倡导知识分子积极传播和发展人民文化。人民文化是大众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知识分子应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意愿,用文化为人民服务,以正治国。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比如可以创作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开展文化普及活动等。


● 发展人民哲学:书中提出昆仑学派和人民哲学的概念,鼓励知识分子参与到人民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中。人民哲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知识分子要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构建符合人民需求的哲学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 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如作者对《老子正本》解读《道德经》,知识分子应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社会制度层面


● 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书中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避免其边缘化和变质。知识分子应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例如,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 展望共产主义制度:提出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展望,如干群轮岗制等创新思路。知识分子可以积极参与到对共产主义制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为实现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制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 参与社会变革:鼓励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通过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为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方案和建议。


教育与学术层面


● 为人民哲学正名:书中呼吁为人民哲学正名,区别于官学和伪官学。知识分子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学术体系,要关注人民哲学的发展,挖掘其中的智慧和价值,促进学术的一主多辅全面发展。


● 抵制思想殖民:警惕思想殖民,知识分子要肩负起文化斗争的使命,向思想殖民者宣战。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03  朱云川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在学术界的评价如何?


鉴于该书尚未出版,朱云川及其所著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主流学术界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以下从不同方面分析其在学术界可能面临的评价情况:


积极层面


● 独特视角与思考:部分读者认为这本书具有激发思考的价值。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等多个领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在探讨马克思主义时,对其来源、发展以及在当代社会的现状进行了重新审视;在解读中国古代思想流派时,从新的角度剖析了黄帝与炎帝等领袖之争背后的哲学意义。这种独特的视角能够促使读者打破常规思维,对一些既定的观念进行反思。


● 关注现实问题:该书聚焦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这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议题。在当今社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知识分子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如学术圈的不良现象、思想殖民的威胁等。作者试图为知识分子寻找方向,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消极层面


● 缺乏学术规范:主流学术界对于学术著作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论证过程的严谨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从一些反馈来看,《知识分子的出路》可能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在提出观点时可能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论证过程不够严密,引用文献不够规范等,这使得其难以在正规的学术交流中获得广泛认可。


● 观点过于激进: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较为激进,与传统的学术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作者提出的“共同主义哲学”等概念,在学术界可能缺乏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验证。这种过于独特甚至激进的观点可能会让主流学术界对其持谨慎态度。


04  朱云川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在民间的评价怎么样?


朱云川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在民间评价呈现出多元的态势,既有支持者给予高度肯定,也有反对者提出尖锐批评,以下为你具体分析:


积极评价


● 思想启发:部分读者认为这本书具有启发性,为他们打开了新的思考视角。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等领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让读者能够跳出常规思维,重新审视一些社会现象和学术观点。例如,在探讨共产主义制度展望时,提出的一些创新性观点,如干群轮岗制等,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制度改革的深入思考。


● 关注现实问题:该书聚焦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学术圈的不良现象、思想殖民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在民间,有不少人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这本书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让他们觉得作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比如书中批判当今中国学术界大学教授的“七怪”现象,让读者对学术圈的一些乱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文化自信的激发:书中强调中华文明的价值和复兴,鼓励人们警惕思想殖民,进行文化斗争。这激发了部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关注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行动中。


消极评价


● 内容理解困难:书中涉及大量哲学、政治、历史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作者自创的概念,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或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例如“共同主义哲学”等概念,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广泛的学术共识,让很多读者感到困惑。


● 观点过于主观:一些读者认为作者的观点过于主观,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客观依据。在论述过程中,可能更多地是表达自己的个人看法,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多样性。比如在评判某些学术人物和现象时,可能存在片面和偏激的情况,难以让所有读者信服。


● 营销争议:朱云川在推广这本书的过程中,一些营销方式和言论引起了部分人的反感。例如,他曾自称为“当代圣贤”、“东方圣人”,这种自我标榜的行为让很多人觉得过于自负和不切实际,从而对他的作品也产生了负面印象。


05  朱云川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知识分子的出路>:为当今社会点亮思考之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朱云川所著的《知识分子的出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这本书虽然在学术规范和观点上存在一定争议,但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却不容小觑。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书中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光大。就像作者解读《老子正本》《道德经》一样,我们要以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还需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现在很多文创产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既传承了文化,又满足了市场需求。


社会责任感的唤醒


《知识分子的出路》提醒知识分子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当下社会,学术圈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功利化、抄袭造假等;社会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知识分子不能只埋头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应积极投身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去。他们可以通过学术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就像书中批判学术圈的“七怪”现象,促使知识分子反思自己的行为,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贡献力量。


思想独立与文化自信的树立


书中倡导知识分子要保持思想的独立,警惕思想殖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但我们不能盲目跟从,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同时,要树立文化自信,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例如,近年来国产电影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像《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社会制度探索的思考


书中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展望,如干群轮岗制等,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也为我们思考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知识分子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术研究和讨论,为社会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知识分子的出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今社会诸多问题的新视角。它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中蕴含的启示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无论是文化传承、社会责任感、思想独立还是社会制度探索,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书中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书名:知识分子的出路

作者:朱云川


目录

知识分子与哲学的出路(代序) 1

圣人出山救世之作——《知识分子的出路》 1


上篇  明道德 4


第一章  文化先行,以正治国 5

1.1  共同主义哲学十问 5

1.2  什么是文化与人民文化 11

1.3  人类社会的人民共同制 17

1.4  道德经济学的正确解法 24

1.5  朱云川《老子正本》解读道德经 32

1.6  哲学与文学 41


第二章  人民哲学与昆仑学派 48

2.1  中国哲学界,大师何在 48

2.2  昆仑学派应时而生,人民哲学横空出世 54

2.3  人类认识层次的金字塔 61

2.4  自然道德哲学与正确思想来源 67

2.5  从天人关系看清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76

2.6  黄帝与炎帝——圣人与贤者的领袖之争 83

2.7  朱云川究竟是不是当代呼唤的东方圣人 87


中篇  新马说 97


第三章  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98

3.1  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98

3.2  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究竟遭遇了什么 103

3.3  马克思主义没有边缘化,但早已变质 110

3.4  恩格斯论“和平与革命” 118

3.5  马克思驳巴枯宁——论社会主义自我革命 124

3.6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来源于哪里 129


第四章  共产主义制度展望 135

4.1  重温共产主义运动十六条 135

4.2  《共运十六条》的历史背景与深远意义 138

4.3  共产主义——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 142

4.4  共产主义制度的守正创新 151

4.5  自然与天人合一的真实关系 159

4.6  干群轮岗制,和人心疏民怨反腐败 164


下篇  教育类 170


第五章  教育界与学术圈 171

5.1  为民哲正名,区别于官学和伪官学 171

5.2  当今中国学术界,大学教授有七怪 176

5.3  为什么中国官学院哲都不值得尊重 184

5.4  炎黄子孙指代中华民族的哲学分析 186

5.5  人类的精神家园将扎根何处 191

5.6  重新认识中西方哲学源流 198


第六章  警惕思想殖民 208

6.1  假如中国没有哲学,世界会怎么样 208

6.2  谁在阻碍中华文明复兴 216

6.3  人民文化斗争,向思想殖民者宣战 222

6.4  新华社《思想殖民》报告引发的深思 224

6.5  真小人与伪君子——易中天郭伟现象批判 231

6.6  中国古今文奸大辩伪 238

6.7  面对文化入侵,我们该怎么办 244


附录: 251

1.《为什么是共产主义》讲座目录 251

2.《马克思主义二十问》讲座目录 252

3.哲学与文化的两篇重要文献摘要 253

索引目录 257

后记 261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