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3 19:48点击:27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 5月17日,简称“5.17”讲话)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可能存在的一些具体表现:
一、学术研究领域
1. 研究热度的相对降低
在部分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中,与一些热门的西方现代理论(如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相比,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数量相对较少,且研究项目的经费获取有时也面临更多困难。例如,一些高校在分配科研资源时,更多地倾向于那些被认为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的非马克思主义研究课题。
2. 研究的孤立化与碎片化
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时未能充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在一些学术研究中,马克思主义被局限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传统学科范围内,而没有很好地与当代新兴学科如生态学、人工智能研究等进行深度对话。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应对新的学术问题和社会发展趋势时,显得相对孤立,无法充分发挥其全面的理论解释力。
二、教育领域
1. 教学形式化
在学校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时被当作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课程,而不是一种思想塑造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环节。教师可能过于注重理论条文的讲解,缺乏生动的案例分析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原理,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 教材内容滞后
马克思主义教材的更新速度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教材仍然侧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成果反映不足。例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全球化、数字经济、社会公平正义等新问题上的理论创新体现不够,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脱节。
三、社会舆论与大众认知
1. 大众关注度低
在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场中,马克思主义的话题相对较少成为热点话题。与娱乐、消费等热门话题相比,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讨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往往局限于少数专业群体或学术爱好者,很难在大众中形成广泛的传播和热烈的讨论。
2. 误解与偏见
部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误解。一些人将马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计划经济、阶级斗争等传统概念,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在当代社会治理、人权保障、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例如,在一些商业媒体的误导下,部分民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时的、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
四、政治与政策实践
1. 政策排斥
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思想(如生产资料共同制、阶级分析等)被主流政治势力排斥在政策制定之外。尽管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剖析,但这些国家的政策制定更多地遵循新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忽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贫富分化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2. 政治边缘化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舞台上,马克思主义政党或政治团体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他们在选举、议会等政治活动中的影响力有限,很难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转化为实际的政治决策。例如,一些欧洲国家的共产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较低,难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
五、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共产主义是真理。科学是可以发展创新的,真理是不可战胜的。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众多学者和进步人士,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发展和应用。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正在迎来新生,共产主义理论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和突破。甚至朱老师预言,未来十年共产主义必崛起。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