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0 08:57点击:124
条件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巨大冲击
陈建国(江西社科院)
《条件哲学与互补原理》问世已经十五年了。这十五年来,条件哲学在哲学界,特别是在所谓“院外”哲学工作者队伍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人甚至提出要求:把条件哲学作为高校教材。但是从全局看,可以说树矮风小,影响有限。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情况是不是说明文章标题有点夸张啊?这决不是夸张!而恰恰是因为对传统哲学冲击太大,才造成人们的小心谨慎,不能很快下定决心。
一、 传统哲学观不能成立
过去之所以没有人把条件当作哲学问题来研究,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哲学观是错误的。所谓传统哲学观,就是指如何回答:“哲学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对“什么是哲学?”进行阐述和说明。前者指定义,后者指范围。
传统哲学观主要有两种,而且二者紧密关联。
其一,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总结和结晶,简称“总结论”。
总结论直观地指出哲学命题和研究对象的来源,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看,它是正确的,但它不能说明哲学的本质。质而言之,哲学不是对科学成就的简单总结,而是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其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简称“世界观论”。
以上二者高度统一,即是说:人们在对科学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产生并形成特定的世界观——这就是哲学思想。人们的世界观,包括自然和社会两大部分,现代宇宙学,就是自然世界观;世界政治,就是人类社会世界观。对自然科学进行总结,是现代宇宙学的任务;对社会科学进行总结,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责任。
以上已经说明:这里根本不需要哲学的参与。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对科学进行总结的功能,已经被新的研究科目所取代。这是现代学术分类最新进展的事实。但是,所谓“院内”哲学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或者虽然知道却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因为“老祖宗”积累下来的教科书、教案堆积如山,该怎么办呢?靠这些才能进入“体制内”呀!一旦我抛弃了这些,不要说上讲台,连日常生活都困难啊!
条件哲学对传统哲学定义发起猛攻,你说这冲击大还是不大?
条件哲学对于哲学的新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信仰的科学!
过去人们把信仰与科学绝对对立起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因为任何科学都建立在信仰和实证的双重基础之上。科学发现、科学创新之所以会成功,正是人们怀抱着对未经证实的某种原理的高度信赖(这只是为了与迷信中的信仰区分开,才故意采用“信赖”一词)。人们已经知道了的东西,你把它制造出来就不是创新了!对于信仰要进行科学研究,这是条件哲学的全新观点。承认这一点,哲学就同一切科学一样,它是科学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和其它一切科学地位完全平等。人类共有四种信仰:科学信仰、伦理信仰、经验信仰和宗教信仰,哲学也依此分四类。条件哲学以研究科学信仰为主,不排斥其它三者。
二、 哲学基本问题发生根本变化
传统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且将此作为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标准:凡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特殊物质运动的产物者,属于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凡是主张精神第一性,认为物质是由精神所派生者,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前者如费尔巴哈,后者如黑格尔等等。
条件哲学对此发动了猛烈攻击,认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谁先谁后的问题,根本不是哲学基本问题,更不能依此划分哲学派别。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物质和精神谁先谁后不重要吗?当然不是!
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不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是不是包含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传统哲学实际上也承认这一点: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既然如此,物质和精神怎么可能分出先后来呢?
最近发现不明宇宙飞船摔落在我国境内的事件,说明“外星人”很可能是客观存在。只有承认地球人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才符合宇宙无限性的前提。否则,我们地球人自己就成了“上帝”,还怎么反对唯心主义呢?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无限宇宙范围内,物质和精神谁先谁后的问题,是根本无法说清楚的问题!
所以,用这种方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错误!这一结论对传统哲学的冲击大还是不大?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谁先谁后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条件哲学所确立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问题!
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问题,存在于一切科学和现实生活之中。只有确定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研究及其应用才能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不至于成为脱离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
那么,什么是唯物主义呢?唯物主义就是把物质作为一切事物的共性的哲学观点。唯心主义,则是把精神作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共性的哲学观点。例如,所谓万物有灵论,就是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
只有条件哲学所主张的哲学基本问题,才能让哲学深入人心,即深入人们的一切生活、学习、科研和生产劳动当中。对于领导干部,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更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点。
三、 颠覆传统的因果关系概念
传统的因果关系,是主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A而B,所以A是原因,B是结果。条件哲学研究证明:因果关系的实际联系要复杂得多。这样简单直线联系的因果关系,在现实中十分罕见。
比如我瞄准树上小鸟,开枪把它打死,一般认为:我开枪是原因,它死了是结果。这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但是,这里有许多相关条件问题:第一,枪是好的,如果枪有什么重要毛病,我根本就打不准!第二,我眼睛是好的,进一步说,身体是好的,那怕我临时咳嗽一下,枪也就打不准了。第三,子弹是好的,不是臭弹。第四,天气正常,突然起风惊了小鸟,它可能就飞了。如此等等,很难列举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条件组合决定目标成败。没有这样一种认识,当领导的就会认为:“出了问题就怪某某”,“这次成功多亏了某某”,很容易处事不公,在工作单位上制造矛盾。
条件对于目标的决定作用有如下几种情况:1,绝对性条件对于目标成败拥有否决权,缺少了它,目标一定失败!这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有了它,不一定保证目标成功,还要看其它条件的情况。2,可变性条件与目标成败呈概率性相关,相关度大小由条件对于目标的验后概率决定。所以研究条件哲学离不开利用概率论作为数学武器。3,“全条件原理”:与目标相关的一切条件都已经具备,目标一定实现。但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特殊情况。
对于条件相关度进行调查,对条件已经具备程度进行了解,有了这两组数据,就可以根据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求出目标可实现概率,据之做出正确决策。这样的哲学直接为决策服务,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道理。每个正常人,都不要脱离实际的空想,也不要放弃条件比较成熟的胜利。
四、 哲学研究离不开数学手段
旧哲学不考虑数学手段问题。他们自以为已经超凡脱俗,可以不必斤斤计较了,所以哲学研究轻视数学手段的应用。但是,从条件哲学开始,不懂数学基本常识的人,请你离开哲学研究岗位。
轻视数学,实际上不应该成为传统哲学的习惯。因为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数学水平都很高。马克思的数学手稿,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对数学界也有参考价值。哲学轻视数学,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明显背离吗?抛弃数学手段,可能跟我国的哲学研究过分地文科化有关。而文理分科且严重对立,就是学术的灾难!
既然是复杂的条件组合决定目标成败,目标的成功往往会呈现概率性。对于目标成功概率的计算,所需要的数学手段叫做“求解杂合方程”。
一般方程只允许采用同一种数学手段,例如,解代数方程,就都用代数式,甚至用更浅的算术式。解微积分方程,就用微积分方程式。但是,与目标相关的条件变化极其复杂多样:有的遵循代数方程,有的更复杂,有的只有大致规律,由多种不同变量组成的方程,叫做“杂合方程”。即使都是代数方程,也有变量数与方程数不相配合的情况,例如由三条曲线求“交点”的难题。这些超过常规的方程,统称为“杂合方程”。
杂合方程求解,是条件哲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难题。但只要记住:方程的解,很可能不是一个准确数据,而只是一个可能性空间范围。只要未来实践结果在这个可能性空间范围之内,我们的理论预测就算是成功!
这种情况,和我们每年或者每五年做一次国民经济计划的实际需要一致。如果结果预测得太“精确”了,那么最终结果,我们不是没有完成任务,就是“超额”了。但是,根据条件计算的结果,只要未来结果落入可能性空间范围,我们的预测就是准确的,计划实施也是好的。而按照传统观念,只要年终结算,我们超额完成任务就是好!就要受到表扬!按条件哲学观点,这要看看你超额的情况在不在合理范围?如果离开合理范围太远,很可能是破坏了下一年度生产的条件组合,未必就是好事!
可能性真理,是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研究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就一定要把可能性真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需要计算可能性的大小,概率论一直是条件哲学研究所依赖的数学工具。